大家好,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,就是关于科研院所科技创新不足的问题,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科研院所科技创新不足的解答,让我们一起看看吧。
- 1、科技成果转化难的原因?
- 2、中国在科技领域所取得的成果和面临的困境?
科技成果转化难的原因?
一是专利技术与市场需求错配。在基层开展转化的科技成果来源主要有三类,高校院所专利,社会人员非职务发明,企业自主研发专利。其中,前两类的成果转化率不高。
二是交易双方价值认识错位。专利并不像普通商品容易直接买卖,一个专利值多少钱?无论是卖方还是买方都不可能有精确的数据,在实际转化中,专利持有人作为卖方报价时,可能会过于关注专利本身,而下意识的忽略掉一些关键性数据,例如专利转化的成本,专利如何运营,专利能产生多少实际价值等。而买方为了成本计则会压低价格,在这样巨大的落差下,专利的交易转化就会产生难以谈拢的情况。
三是研发缺乏中间衔接环节。高校院所是专利成果的一大来源,除掉不符合市场需求的专利以外,还有相当一部分是有价值的成果,但是,实现商业化转化还需要继续投入研发经费,进行中试,提高技术成熟度。然而,由于高校院所自身中试熟化条件十分有限,投资商和企业对尚未完成产品化开发的科研成果投资意愿较低,导致科技成果在向市场转化的过程中,存在关键环节投入缺位的问题。
四是校企合作短期行为较多。大量的企业与高校院所的交流不足,忽视了高技术成果转化的高回报性,有部分企业引进成果针对性较强,成果应用面过窄,一次性合作较多,未能形成长期战略合作关系,影响技术成果的升级换代和再次转化,以及科技成果产业链的进一步延长,从而没能形成大规模的产业集群。
五是科技成果转化体系还需完善。现有的技术市场和中介服务机构存在规模偏小、数量少,技术信息咨询、技术评估等中介组织比较薄弱,实现科技成果的商品化、产业化的路径较少。金融创新产品合作方式不多,在信贷、知识产权质押、融资租赁、企业债券、科技保险等方面做的工作还不够。科技成果与市场之间、供给和需求之间的矛盾是目前科技金融工作面临的主要问题。
中国在科技领域所取得的成果和面临的困境?
创新驱动是释放中国经济新动能、全面塑造中国发展新优势的核心因素。近年来,在创新驱动战略引领下,中国科技成果呈现井喷式增长,不仅专利申请数量连续九年世界第一,而且通过“天眼”“墨子”“北斗”“嫦娥”等一系列重要科技成果,实现了部分领域的尖端突破,科技实力显著增强。
然而,与日益增长的创新成就极不匹配的是,当前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率总体不高,导致大部分科技成果无法有效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。尤其是,绝大部分由高校与科研院所创造的科研产出和发明专利,实际上都处于“锁在抽屉里”“躺在书架上”的沉睡状态。
据国家知识产权局战略规划司发布的《2019年中国专利调查报告》,高校和科研单位有效专利实施率分别为13.8%和38%,产业化率分别为3.7%和18.3%,远低于企业的63.7%和45.2%。发明创造和实际转化之间的巨大鸿沟,是当前创新动能发展滞后的核心障碍因素,直接导致了我国的产业转型升级滞后和经济动能不足,必须予以有效破解。
可以说,以科技创新中心为引领,通过科技成果的高质量供给和高质量转化来构建发展新动能,是解决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发展过程中动力转换的关键。如果能够对科技成果转化的难题予以破解,无疑会为中国未来的经济高发展提供巨大的发展动能。
到此,以上就是小编对于科研院所科技创新不足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,希望介绍关于科研院所科技创新不足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。
标签: #科研院所科技创新不足